半月谈评论员 秦黛新
日前,云南通报了2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的情况。其中一起是,地方单位要求拍摄制作视频增加了基层负担。
通报指出,2023年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开展节庆表彰活动达13场次,经费支出高,这些活动重形式讲排场,动辄要求全省系统参加,一半以上与业务工作无关,并且要求拍摄制作各类风采展示视频,为准备这些视频,基层工作者被迫耗费大量休息时间。
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。一些地方和单位频繁开展节庆表彰活动,为追求表面效果在拍视频、做展示上搞“内卷”,使得基层工作者费时、费力、费资金,没有产生实际意义还大大增加了基层负担。需要指出的是,一些风采展示视频,并非普通群众随手用手机拍摄并简单制作上传就能完成的短视频,而是需要精心策划、撰写脚本、组织出镜拍摄并进行复杂的后期制作,相关人员加班加点、开夜车是常事。
“各种专题片、宣传小视频满天飞,为宣传而宣传,结果钱花了,效果也没凸显。”“拍视频,报各种表,搞得基层工作人员苦不堪言。”看网络后台留言,就知道,基层干部苦“拍视频”久矣。近年来,随着短视频传播的兴起,在活动中制作视频成为了基层的标配。逢展示必要有视频、无论内容是否适合都要拍摄视频、就算只有图片也要制作成视频……视频等更为丰富的宣传形式和技术应用于基层本是一件好事,能帮助基层更好地展示基层面貌、讲好基层故事。然而,若是要求拍摄视频的场景过于频繁,且不管实际需求与人力配置,则使得一件好事变了味。不考虑效果,只为“活动标配”而要求制作视频,是陷入了本末倒置的误区,让本该成为助力的视频制作成为了基层工作者的新负担。“拍视频”这种好的形式,一旦过头了,就会演变成形式主义。
基层工作本就繁重,对那些有益于做好群众工作的方式手段,我们应该加以鼓励;对于那些于实际工作无益的表面功夫则应该及时叫停,减少对基层工作者的无谓精力损耗。
基层工作中,“不管大事小情,动不动就要视频”的现象,我们需要警惕起来。